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战“ 疫 ”不停读(十三)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3-2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开始疯狂地传播。一群人,一起拼,一同风雨,万众一心。每一束微光都可以被照亮,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上阵拼搏的不只有那些白衣天使中的最美逆行者们,每个人都可以发光。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之时,我们不是奔赴前线的医学专家,不是驰援武汉的医疗人员,而是一名青春正盛的大学生,疫情一定会过去,春天也一定会到来,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能因为疫情就无所事事,在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非常好的书——《活着》。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这部小说非常简短,一个小时就能读完,可是读完之后从嘴里到心里那浓浓的苦味儿总也散不去。太过真实的人生,把这本薄薄的小说拽的特别沉。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的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应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书中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确是多方位的,他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文革,也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一部《活着》,让我们体会到时代的更替与社会的变迁。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悲惨遭遇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福贵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实例。福贵的一生其实也影射了现代中国的历史。从国共内战、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再到文化大革命。福贵并非自讨苦吃,他的悲惨不仅是由于年轻时埋下了恶种,更多的是因为底层人物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随波逐流,只有被迫地承受外部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切,才能勉强生存,最终天下太平了,社会稳步发展,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年老的福贵再也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因为他已经是孤苦伶仃、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他最后流露出仿佛看透了自己的一生的一种释然,家族的兴衰浮沉只在一念之间,人生又何尝不是过眼云烟呢?福贵讲述自己一生的语气仿佛旁观者一般,而正所谓旁观者清,既已看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又何必怨天尤人,捶胸顿足呢?其实在福贵心里,他的亲人们不曾逝去,都还活着。并非什么“千磨万击还坚劲”,坚忍顽强地活下去,就是像福贵这样的平凡人唯一而伟大的胜利了。

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往事随风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时间终究还是会让一切变得苍白无力,活着,不仅是要忍受生活中的苦痛与磨难,也要忍受一切可能出现的混乱与荒唐。作者要表达的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我们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他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故事的最后,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也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推荐人:yh533388银河2019级保险学二班边卓